琴澳深融社区黑料网:社区黑料网每日最新爆料与吃瓜内容全解析深融 湾区共兴
站在横琴国际金融中心写字楼窗前俯瞰,十字门水道如玉带蜿蜒入海,将澳门氹仔、横琴金融岛与珠海湾仔紧密相连,勾勒出一幅“两江四岸”共生共融的湾区图景。
往南望去,澳门单牌车穿过口岸,驶向横琴的办公楼宇与居民社区,20分钟车程串联起“双城生活”。
在这片106平方公里的岛屿上,民生服务打底、产业协同发力、制度创新提速,琴澳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愈加清晰可见。
琴澳“两江四岸”景观(央广网记者 罗世伟 摄)
从“一套房”到“一整套服务”
步入横琴“澳门新街坊”小区,澳门居民熟悉的生活场景已在这里完整呈现。从居住、教育、医疗到政务办理,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澳门实现了无缝衔接,宛如一座“微缩版澳门”。
作为横琴首个面向澳门居民建设的综合民生项目,“澳门新街坊”配套建设幼儿园、小学、卫生站、长者服务中心、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,服务标准对标澳门。目前已有超过2000名澳门居民在此安家落户。
2024年11月起,“澳门新街坊”卫生站由澳门卫生局投入运营,诊疗数据通过专线与澳门联网,澳门居民可免费享受诊疗服务。“每天大概接待30多个保健门诊,护理服务近50人次。这里的药品也由澳门统一调配,经过广东省药监局审批,全程可追溯。”该卫生站澳门医生黄子秉介绍。
政务衔接也在同步推进。在“澳门新街坊”附近的澳门政务24小时自助服务中心,记者看到,身份证明、护照续签、社会保障等近70项澳门常用政务服务均可在此一站式办理。“从澳门来横琴生活的居民,不用来回两地跑腿,办事效率和生活便利性都提高了不少。”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可欣介绍。
澳门政务24小时自助服务中心(央广网记者 罗世伟 摄 )
同时,澳门教育体系也在“澳门新街坊”顺利落地。幼儿园、小学课程完全采用澳门教材及学历认证标准,中学也即将投用,为澳门家庭提供完整的教育配套服务。
中医药走向世界的“琴澳模式”
横琴与澳门的深度融合不仅体现在民生,更在产业协同领域走出了一条特色道路。
在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,127家企业聚集于此,涵盖中医药、生物医药、保健品、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。“澳门企业60家,占了差不多一半。”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园区采用“澳门注册+横琴生产”的创新模式,推动中医药产品走向葡语系国家市场。目前已有9家企业13款产品获得莫桑比克植物药注册批文,3家企业11款产品完成巴西中成药注册备案。
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中药创制“四化平台”(央广网记者 罗世伟 摄 )
与此同时,位于园区内的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正推动中医药从“经验医学”向“数智医疗”转型。中药创制“四化平台”、中医横琴大模型、零磁诊断设备等创新平台均在此诞生。其中,中医横琴大模型融合逾1000亿字符的中西医药知识库与临床数据,推动问诊、处方到疗效反馈的智能化应用。
目前,实验室已完成45项科研项目,孵化首批15个产业化项目,其中4家企业在横琴注册落地。围绕中医药现代化、产业化、国际化的重点方向,横琴正在形成中医药科技转化与全球化推广的“新范式”。
制度创新“试验场” 构建融合新格局
横琴口岸“粤澳联合一站式”查验通道内,车辆排队井然有序。在该模式下,粤澳五家查验单位共用前端系统、共享采集信息、后台同步分发,实现“一次采集、分别处置、联合验放”。
“旅客过关平均耗时缩短至100秒,车流通行效率提升40%。”横琴边检站一级警长王皓向央广网记者介绍,2025年以来,横琴口岸日均车流量提升至8000辆次,其中澳门单牌车占比超过三分之二。越来越多澳门居民选择在横琴生活、就业、创业,真正实现了“一桥连两地,生活零距离”。
制度创新正推动琴澳融合再上新台阶。2024年3月,横琴正式实施“分线管理”:横琴与澳门之间的“一线”,实行“合作查验、一次放行”;横琴与内地之间的“二线”,则强化税收与监管,实现“放得开”也“管得住”。
横琴海关监管二科科长张曦介绍,在货物流通上,横琴推行“免保税+增值加工30%免税出区”政策。企业从全球采购原料可免征关税,完成加工后达到增值比例即可免税进入内地市场,既保障贸易自由,又支持制造产业落地。截至目前,已有105家单位取得免税主体资格,免保税货物进出口值约1.23亿元,同比增长10.6倍。
在软联通方面,“琴澳旅游团”“一签多行”等便利措施相继落地,学童专用通道和多次往返旅客通道等服务细节持续优化,居民跨境生活日益便捷顺畅。
从滩涂蕉林到现代都市,从边陲岛屿到开放前沿,横琴的故事不仅是空间格局的更新,更是体制机制的不断深化。这里,正以创新为笔、融合为墨,绘出琴澳深融、湾区共兴的新篇章。